海报1:逃离德国——通往未知的道路

赫尔曼·克里普斯与伊尔莎·赫茨菲尔德——索尼娅·米尔伯格的父母——在德国的中产家庭里长大。[作为小册子的内容或省略]赫尔曼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一位商人;伊尔莎则来自威斯特法伦州施泰因海姆一个颇具声望的商人家庭,并接受过裁缝培训。两人于法兰克福·埃施海姆的犹太人体育俱乐部“Schild”相识并结缘,于1937年订婚。之后于1938年2月在施泰因海姆的霍克斯特区举行婚礼。

纳粹党自 1933 年上台后,开始对犹太人施行系统性的歧视政策。1935年颁布的《纽伦堡法》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剥夺犹太公民的基本权利,削弱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赫尔曼与伊尔莎·克里普斯的订婚和婚礼被持续不断的威胁所笼罩。面对不断加剧的迫害,他们开始考虑移居国外的可能。和许多犹太人一样,他们四处求助——凭借当时仅有的通讯录或地址簿,试图联系国内外的亲属,甚至是可能存在的远亲,寻求移民帮助。他们曾寄信给英国著名政治家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但回应却令人心碎:“很遗憾,我们无能为力。”

1938年11月的“水晶之夜”成为命运的转折点。赫尔曼·克里普斯在当天被捕,与数以万计的犹太人一道被关押在达豪集中营。音讯全无几天后,伊尔莎终于收到一张简短的明信片,才得以确认赫尔曼仍然活着。 伊尔莎开始使尽浑身解数寻找让赫尔曼逃离集中营和逃离德国的办法。她每天都前往法兰克福的犹太社区。在那里,她听说上海仍接受没有入境签证的难民。通过一位已经移民到荷兰的表亲,她获得了中国驻阿姆斯特丹领事馆寄来的入境表格。这些文件帮助她向纳粹当局证明了出国计划的可行性。她将文件提交给盖世太保,并成功争取到赫尔曼的释放——前提是他必须立即离开德国,并每周向有关部门报到。

图片注释:

1)赫尔曼·克里普斯(Hermann Krips)从达豪集中营寄给妻子伊尔莎的明信片,1938 年 11 月 20 日。 进出集中营的信件受到严格限制。每月只允许接收和寄出两封信或两张明信片。明信片只能写十行。所有不符合要求的信件都会被销毁。赫尔曼写道:“我亲爱的妻子!我在达豪。我很好,很健康,希望你也是。之后你只能再给我寄一张明信片,或者就什么也不要寄,除了我每周最多需要花费的15块钱。明信片背面必须写上地址全名和出生日期。回信时,请不要忘记写营区号,牢房号以及出生日期。来自爱你的赫尔曼的热情问候和亲吻。达豪,38 年 11 月 20 日“。

2)1937 年 9 月伊尔莎·赫尔茨菲尔德(Ilse Herzfeld)和赫尔曼·克里普斯订婚。 他们后来在申请救助时附上了订婚照片。

3)伊尔莎·赫茨菲尔德与赫尔曼·克里普斯,1937 年

4)夫妻俩的婚后合影 ,1938年

5)1939年2月24日比勒费尔德盖世太保出具的关于克里普斯夫妇的居留和出境承诺的信函,要求赫尔曼·克里普斯每周到警察局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