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7:于德国之新的开始,记忆与反思
伊尔莎、赫尔曼、索尼娅和彼得·克里普斯一家最初被安置在柏林的一个收容中心。他们在德国没有其他幸存的亲属。几天后,赫尔曼·克里普斯为家人在法尔肯塞镇(Falkensee)找到了适合搬入的公寓。他用从上海带回的美国香烟支付了第一个月的房租。九月,索尼娅已经在法尔肯塞镇入学了。
对于许多刚刚脱离难民身份的人来说,重返德国社会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德国的城市大多一片荒芜。许多人回到原住址,却发现自己的房子早已被毁或被他人占用。他们身负的大屠杀幸存者的身份,是多数试图忘却历史的德国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他们屡屡碰壁。尽管如此,共同重建的岁月开始了。
赫尔曼和伊尔莎·克里普斯继续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政治活动,这有助于他们在德国重新站稳脚跟。尽管索尼娅开始对上学充满愉悦,但却很难适应新环境。尽管她的父母一直说德语,但由于上海生活的影响,她的英语更为流利,这在德国学校里很特别。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她很快适应了新生活。成年后,她拿了教育学学位,投身于教育事业,并于1980年起担任德语和英语的自由讲师。1961年秋天,她穿着自己缝制的、以中国风格为灵感的婚纱举办了婚礼。
20世纪90年代,索尼娅·米尔伯格开始着力于记录流亡回忆。她编写回忆录,并在学校和纪念馆讲述自己的流亡生活。她与历史学家和其他流亡者积极交流沟通,共同致力于全面梳理这段逃亡和流亡的历史。她参与研究和策展,出版关于犹太人在上海流亡的著作。她个人一直专注于让流亡的记忆永存。她特别希望让年轻一代对流亡和驱逐的主题有更深的认识。2019年春,索尼娅·米尔贝格因她的奉献和贡献被授予联邦十字勋章。
这条路也指引她再次回到了出生地上海。1998年,她在回德国后首次重返故土。她还参与了2007年成立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一个特别纪念项目——“姓名墙”。这面墙长达30多米,刻有在上海流亡的难民的名字。这面墙于2014年9月首次揭幕,上面刻了近14000个名字。索尼娅·米尔贝格至今仍在继续整理难民名单,目前已收录超过20000人。对她而言,搜集这些名字意义重大:每个名字背后都曾是一个鲜活的人和一段人生故事。
图片注释:
1) 伊尔莎·克里普斯的纳粹政权迫害受害者身份证明,颁发于1953年。
2) 1961年结婚时,索尼娅·米尔伯格身着自己设计的以中国风格为灵感的婚纱。
3) 索尼娅·米尔伯格作为自由职业老师授课,教授德语和英语。
4) 索尼娅·米尔伯格首次访问上海,摄于1998年。
5) 克里普斯一家曾经居住的房子,摄于1998 年。
6) 2019 年,索尼亚·米尔伯格被授予联邦十字勋章
7) 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的纪念项目“姓名墙”记录了在上海流亡期间找到庇护所的难民的名字。